誘餌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,但可能你並不自知。
有試過去咖啡店或者手搖飲品店的時候,已經選好了飲料,但是大小呢?
若然大杯與小杯的價錢相距甚遠,自然是沒有在大小之間徘徊不定,但是往往兩個大小之間的價錢相差很少,於是,大杯飲料在這個時候便會變得划算很多了。
如果只有兩個選擇的時候,由於兩者缺乏了比較性及相關性,因此消費者很準確地便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但若然在兩者之間加入第三個媒介,三者之間便會存在相對論,大部分人便會在三者之間作出比較,然後選擇更划算的選項。
以上的現象稱為「誘餌效應」,即在兩個選擇中加入一個缺乏吸引力的第三選項,並影響了當事人對兩種選項的原本看法。
當中三個選項都有其特定的角色,包括「競爭」、「誘餌」、「目標」,而「誘餌」又稱為「不對稱優勢效應」,因為它們完全不及「目標」選項,但某部分又不及「競爭」選項。
「誘餌」選項在當中有「行為助推」的作用,由於強調了選擇「目標」選項的好處和壞處,提供了現成的理由,令人們更容易作出選擇,而這個選擇是一個潛意識的行為,人們並不會意識到「誘餌」選項,並且相信是在獨立做事。
在「行為助推」的背後,亦善用了「損失厭惡」的心理現象。對比「誘餌」,「競爭」選項雖有它的好處,但對大多數人而言,失去一定數量的痛苦比獲得同等數額的快樂厭令人不快,因此人們在作出決定時,「得」「失」兩者更傾向選擇「不失去」。